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当我们询问什么是健康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但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等个方面都处于完满的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已”。短短的两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健康理念。当我们了解了新的健康理念的时候,我们还应该知道我们的寿命和疾病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那么人的生理寿命应该是多大岁数呢?生物学的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它生长期的5-6倍。人的生长期是用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25岁)来计算,因此人的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50岁,公认的人的正常寿命是120岁。那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迄今都活不到120岁呢?这是由自己“不能控制主宰”的衰老进程速度和自己“可以控制主宰”的“自律、养生、保健”可以延缓衰老进程速度这两点来决定的。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出:每个人的寿命长短,大部分取决于自己如何控制。而取决于遗传因素仅15%,社会因素仅10%。所以说,人如果懂得善自珍重和保养,就能享受健康和长寿。
那营养含义又是什么呢? “营”就是谋求的意思,“养”是养生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谋求养生,具体地说,营养就是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所需物质以维待生命活动的过程。对人来说,营养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些维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叫做“营养素”。 雪雪我考营师的论文不要照搬目前所知,人体所需营养素有42种,可分成6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膳食纤维也是一类营养素。
营养素在人体内的功能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 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和维持体温
2. 构成和修补营养的论不要身体组织
3. 作为调节物质,如同机器中的润滑油一样,维持身体的各种正常生命活动。
当今世界营养与健康有关的人类疾病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就是营养素摄入不足或利用不良所致的营养缺乏,其中主要是微量营养素(包括微量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缺乏。目前全世界约有20亿人处于微量营养素缺乏状态,约占世界人口1/3雪雪我考养师的论文不要照搬。其次是与营养素摄入过剩和(或)不平衡有关的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国际权威专家认为,约1/3的癌症的发生与膳食有关。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与膳食营养的关系密切。
1、蛋白质
蛋白质是所有生物细胞的基本构成物质,它由20种基本氨基酸组成,其中有9种人体内不能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他们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人体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蛋白质是主要部分。它不但是人类机体的主要构成物质,而且还是构成人类体内各种重要生命活性的物质,所以体内的蛋白质的种类数以千计,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无数酶类,多种作用于人体代谢活动的激素类,抵御疾病侵袭的各种免疫物质类,以及各种微量营养素的载体,还包括构成人体神经传递介质,调节人体正常渗透压和多种体液的组成等。
缺乏蛋白质是可以致命的。如果丢失体内蛋白质20%以上,生命活动就会被迫停止,这种情况见于久病的恶液质病人。常见的蛋白质缺乏症状为代谢率下降,生命变的脆弱易生病,远期效果在器官上的损害是肯定的。蛋白质的缺乏往往又与能量的缺乏共同存在,常见的有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淡漠、易激惹、贫血以及干瘦或水肿,并因为易感染而继发疾病。
2、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学物,天然存在与食物中,人体几乎不能合成,需要量很少,各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既不参与机体组成雪考养的文要搬,也不提供能量。当人们缺少某种维生素时,代谢就不能正常发展,甚至生发疾病。维生素的种类较多,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和生理生化功能个有不同。但所有的维生素雪考养的文要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维生素不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原料,也不是人体的能源物质,它们大部分是人体各种辅酶辅基,通过酶的作用来调控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3、矿物质
约占人体体重的4%-5%。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主要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包括钙、磷、镁、钠、钾、氯和硫7种元素,约占人体总灰分的60%-80%。这些常量元素往往成对出现,对机体发挥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骨组织的形成,神精冲动的传导、肌肉收缩的调节、酶的激活、体液的平衡和渗透压的维持等。微量元素包括铁、碘、铜、
猛、锌、钻、铬、硒、绍、氟、硅、锡、钒等14种。它们在酶系统中起特异的活化中心作用、在激素和维生素中起的生理作用,以及输送元素、影响核酸代谢甚至可以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评论 | 0 0
2019-07-24 15:36 热心网友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一)报名时间:各省自考报名时间不同,具体参照当地考试院官网通知。一般地,自考新生报名注册和老生报考科目是同时进行,时间在考前1~3个月。(二)考试时间:全国自考统考时间在4月、10月的第三周周末,部分省市还有1月和7月的证书课程考试(如:广东、江苏),具体还需考生咨询当地自考办。湖北省自学考试时间是在每年4月和10月,(上午)09:00-11:30(下午)14:30-17:00。(三)报名要求:自考分为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报名自考专科没有学历要求(后期可能会变严格),报名本科需要有专科学历。各省在自考本科报名要求中也有不同,部分省报名自考本科时必须要有专科毕业证或是统招专科在读(如:湖北),而部分省报名时不做要求,只在自考本科毕业申请时须有专科毕业证。(四)学习形式:自考有两种学习形式,一种是个人自学,另一种是社会助学。个人自学,是指考生自己报名注册自考,之后自己购买教材,自己学习并参加考试的形式。这一类型的考生,官方称之为社会考生,考生性质为社会。在湖北省,专科已毕业的同学报名自考,只能注册为社会性质。(个别助学专业除外:比如视觉传达设计)社会助学,是指考生通过助学班报名注册自考,之后助学班便以“辅导员”的身份,为考生打理从报名至毕业的一系列自考操作,并为考生提供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源。大部分省份,对于助学班的考生都有一定的便考政策,如“过程性评价考核加分”、“校考科目”等。这一类类型的考生,官方称之为助学考生,考生性质为助学。在湖北省,统招专科在读的同学报名自考,只能注册为助学性质。此外,还有一种较为特别的,就是全日制自考。全日制自考,是指考生可以跟统招的专科或者本科学生一起在校住读。全日制自考专科学制为两年,全日制自考本科学制为四年。以上,不论是个人自学自考、社会助学自考还是全日制自考,都是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形式,考试形式和学习内容都由考试院相同监管,所取得的自考本科毕业证相同、学历价值相同、社会认可度相同。(至于谣传的助学自考毕业证含金量高于社会自考等言论,纯属胡扯)(五)考试形式:自考比较常见的两种考试形式就是:统考与校考。统考即省考试院统一安排的考试,时间在4月和10月,一次考试是2~3天,上午一门科目考试,下午一门科目考试。社会考生一次最多考4门科目,助学考生个别专业一次最多考6门科目。具体请在报名考试前在省考试院官网确认“考试计划”。校考即主考院校主办的考试,如实践课程中的计算机上机考试、论文答辩。校考时间由各个主考院校安排,考试时间通知在学校官网。(六)毕业时间一般自考一个专业的科目数量在15门左右,一年两次,一次考8门,所以一般是2年毕业。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自考还有免考、网络学习等便考政策。在湖北省80%的自考本科生都至少有3门公共课可以免考,更有专业最多可以免考7门科目(如:金融、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同时还有网络学习,一门科目最多可以加30分,卷面考43分便能及格。这也大大提高了考生的通过率,加快了毕业速度。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粤菜传承论文参考文献:
胡文仲. (2004).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蒋星梅. (2010). 粤菜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美食研究, 27(3), 41-45.
李晓玲. (2013). 岭南文化与广东菜的形成和特点. 美食研究, 30(1), 45-49.
梁玉冰. (2009). 广东菜与岭南文化. 餐饮世界, (1), 56-58.
王玉宝. (2017). 粤菜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 饮食文化研究, (6), 70-77.
这些参考文献涉及到了粤菜文化、广东菜的特点和形成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深入了解粤菜传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撰写烹饪食品论文时,可以考虑以下步骤:
1. 选择论文主题:选择与烹饪食品相关的研究领域,如食材选取、烹饪技巧或餐饮管理等。
2. 文献综述:回顾相关文献,了解先前的研究成果、趋势和争议。
3. 确定研究目标与问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目标和研究意义。
4. 研究方法: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实验、调查或个案分析,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
5. 数据收集与分析:根据选定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6. 结构安排:按照引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与讨论等部分来组织论文结构,确保逻辑清晰。
7. 结论与展望:总结论文结果,并提出进一步发展或改进的建议。
8. 辅助工具:公众号耳笔。
9. 修改润色:多次修改并征求导师和同学意见,确保语言精准、版式规范,并注意正确引用他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