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综上所述,陈界融博士在法律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法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完善,对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陈先生在学术期刊上有着显著的成果,他的论文已在《法学家》、《现代法学》以及《台湾月旦法学》等知名法学刊物上发表,共计34篇,显示了他在证据法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他的专著《民事证据法:法典化研究》更是他学术贡献的重要体现。
陈界融博士通过不懈努力,推动了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遴选制度的进步。在理论创新方面,(1)提出了证明负担动态论理论观点,(2)提出了法官的说服义务与责任的理论观点,(3) 提出国家应当对国有资产享受股东收益,对国有企业应当收取股东权利,并提出所有中国公民应当是国有企业的终极股东的观点。
陈界融: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民商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导师。
在诉讼法教研室,我们有左卫民、龙宗智、万毅、马静华等资深导师,他们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引领着学生在诉讼法领域深入探索。
综上所述,法学在读研究生通过提升论文质量、精心选择期刊、有效与编辑沟通,以及避免不必要的中介介入,完全有能力在学术期刊上成功发表论文。希望以上经验能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提供参考,并祝大家都能在心仪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首先,选刊是关键步骤之一。选择合适的期刊对于提高论文被接收的机会至关重要。建议避开CSSCI来源刊物,这类刊物的审稿周期长,发文周期也较长,且对作者身份有特定偏好,可能不接受独立作者的硕、博士生论文。同时,部分CSSCI刊物的办刊质量参差不齐,可能会降低论文的影响力。
《法大研究生》:法大学生自办的期刊,定位较高端,主要发表博士论文,但硕士论文亦可投稿。 《西南法律评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自办学报,要求字数8000~13000字,重复率不超过15%,需附英文标题和关键词。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稿件质量是唯一标准,不收取任何费用。
其次,选择法学中文普刊时,需要注意负面期刊清单。华东政法大学建立了研究生论文发表期刊负面清单制度,更新周期为两年,将108种期刊,以及除核心期刊外的所有“旬刊”列入负面清单。选择普刊时,应避免在负面清单上的期刊发表论文,以避免给审核老师留下不良印象。
不好发。法律类期刊数量少。据网络统计显示,国内可能只有300-400本法律类刊物。法学初学者很难写出高质量论文。期刊投稿的要求高,而且要求高的重点在于文章质量而不是作者的资历。投稿法律类期刊有相关限制。很多普刊都已经谢绝收录法律相关的文章,哪怕有擦边内容也不行。
1、武汉大学:要求1篇权威期刊或2篇北大核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必须至少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或至少有两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学术论文。中国人民大学:要求2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2、武汉大学:要求博士生至少有一篇权威期刊或两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中国人民大学:要求博士生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厦门大学:要求博士生自入学起,在校内文科最优学术刊物或一类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在二类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3篇,其中可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专著等代替部分论文。
3、厦门大学要求博士生自入学起,在我校文科最优学术刊物或一类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在我校文科二类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3篇学术论文,其中可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专著、教材或学术著作的译著代替部分论文。复旦大学要求博士生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
4、清华大学:自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 北京大学:博士生需在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
1、李昌盛在学术界活跃且成果丰硕,他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诸如《现代法学》、《比较法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法制日报》、《检察日报》和《人民法院报》等权威期刊上,涵盖了论文、随笔以及评论等多个领域,累计超过40篇。
2、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随笔、评论等共计40余篇,其中在《现代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律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Asian Social Science》等国外期刊发表论文2篇。
刘长兴博士,汉族,拥有法学博士学位。他的学术历程丰富,1998年从中南政法学院经济法系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2002年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硕士学位,随后在200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环境法专业。
刘长兴常用于人名,刘长兴——男,汉族人,本科毕业于中南政法学院经济法系,2002年硕士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2006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环境法专业。先后工作于河南省方城县人民法院工作,深圳市水务局政策法规处工作。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任职。
刘长兴的小吃品种丰富,尤其以精细制作、选料严谨和独特口味著称。其薄皮小包是其代表性作品,创始人刘国发的温水点碱无酵制皮工艺,成就了皮薄馅厚、汁多味美的特点。刘长兴的包子曾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如“天下第一包”和“中华名小吃”等,马季、陈述等名人的赞誉更是为其增添了传奇色彩。
卢海君,法学博士,是一位在知识产权法和民法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他目前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教师,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学术背景,为学生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卢海君在法学界享有显著的地位。
卢海君,一个法学领域的专家,出生于1980年,湖北省枣阳市的才子。他拥有法学博士学位,毕业于享有盛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那里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所在地。他的学术导师是我国知名的知识产权法专家吴汉东教授,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