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教育是一个直面人世间最宝贵和丰富的生命,是要用人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燃,并化作更多人的生命成长的职业,是一个充盈着生命之光和热的职业。 ” 这是叶澜教授对教育的诠释。正如她的研究始终把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作为直接目的,来促进人的生命成长。
2、我愿为研究如何让人间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出自己独特灿烂的学问而努力终生,并与所有的同行者共享生命成长的尊严与欢乐,共享教育学研究特有的丰富与魅力。”【31页】 这就是一位知名教育家对教育的执着精神。
所谓基础教育,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和民主的学习方法,掌握能够延伸到更深层科学的基本科学知识,学习到基本的对待事物的思考和认识方法。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都是为了上面我说的这三个方面服务的,叶澜懂不懂就说什么生命的尊重,什么把创造空间留给教师。我都不知道她想说啥。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一项由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发起并主持的中国教育变革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项研究旨在推动中国学校整体转型,核心价值在于“育生命自觉”与“成事成人”,并以实现学校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作为明确目标。
“新基础教育”研究由中国知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旨在探索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这一研究的核心价值取向是“育生命自觉”与“成事成人”,其显性目标在于实现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整体转型。
因此,在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教学方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其次,通过报纸、杂志、信息技术等来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活动。选修课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要调整好心理状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
从“组织教学”转向“动机激发”。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如目标激励、表扬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培养主动学习的动机。 从“讲授知识”转向“主动求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索教材中的知识,教师不再是单向的讲授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参谋。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实现三个转变,在教学中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
年,叶澜在《上海教育科研》上讨论了“基础教育与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关注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的全面发展。她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3期的“迎接挑战:在改革中走向新世纪-再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中,探讨了师范教育的改革与未来方向。
; ; ; ; 在“学术自述”这部分内容中只有两篇文章,如果说第一篇主要叙述“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过程,叶澜教授用“冬虫”和“夏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每个阶段自己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转化和提升。
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首任所长等职。
叶澜的主要研究领域有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她已出版多本专著,包括《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
看了题目旁边的两行字,才知道这本书是叶澜教授的论文选集。对于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曾读过《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和《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这两本书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的论著,属于此研究的系列丛书,由叶澜教授主编,李家成教授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