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论文摘要:在跨 文化 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常常会出现一些语用失误和误解。这些误解常常能导致交际失误乃至失败。本文对招呼言语行为、恭维言语行为、请求言语行为在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进行对比。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奥斯汀通过对日常用语的分析探讨人类语言活动的本质,从而为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说话双方不能正确理解对方意图的现象,本文便试图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这类语用现象,揭示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发生原因。
论文摘要:从模因论角度看,跨文化语用失误是由于跨语种语码对等转换的表现型模因引起的。根据模因的历时和共时传递特征及模因类型,以新的视角解释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的产生。
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Thomas,1983)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 ,另一类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al—pragmatic failure)。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交际习惯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观点被视为诚实,而在其他文化中,这可能被视为不礼貌。
言语行为的生成和理解,个人意向性与社会现象的有机结合,需要在人和世界的语境中进行。 言语行为理论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 言语行为理论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为奥斯汀、格赖斯和塞尔,各自的理论研究有所偏颇。一派将个人意向性作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其代表人物是格赖斯。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行为方式。人们通过说话来实施各种行为,如承诺、道歉、威胁、警告等。言语行为涉及到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的反应以及语境等多个因素。言语行为的特点 意向性:言语行为具有明确的意图,说话者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创立后立即引出了大量哲学论述。其中美国哲学家塞尔的影响最大,他将言语系统化,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acthteory)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正是通过他的努力,才使言语行为理论成为当今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意向性》一书中,塞尔进一步阐述了“意向性”概念,认为意识状态不仅具有指向性,还具有能动性,即意识可以主动作用于外部世界。《表达式和意义》一书则深入探讨了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塞尔提出“表征理论”,认为语言表达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者的内在表征系统所决定的。
这一理论受到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挑战,从而推动了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尽管言语行为理论在解释语言现象如句法学和真实条件语义学方面有所贡献,但它并非完美无缺,存在社会文化特征的问题。奥斯汀和塞尔虽然关注规约性或惯用性,但塞尔强调了意向性,而忽略了礼貌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集体意向性:原初意向性。个体意向性来源于集体意向性。
由于行为主义语言观总是试图从他人处获得行为效果,而没能对其运作机制加以细分,从而显得过于笼统,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把传统的语言哲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人们对语言的关注焦点由语义的真值界定转向了语用范畴。
复杂问语指隐含对方所不具有或不能接受的某个预设而要求对方回答的问话,无论回答“是”或“不是”,都意味着承认其中所隐含的预设。言语行为理论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行为中的关系来分析话语作用,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建立,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行为,言语是见之于行动的。
实践哲学和共识性真理观,以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学基础。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建构主义翻译研究更加合理,更适应旅游翻译的需求。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具有很强的交际性,译者需要具备正确的理念进行理论指导,以保证交际的成功。
心理语言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向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在50年代,心理语言学主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描写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当时的心理语言学家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心理语言现象。
论证概念的扩充与修改方面,论证概念在现代非形式逻辑中被定义为言语行为或对话,而不仅仅局限于逻辑推理。基尔伯特等学者进一步提出,论证不仅包括言词,还涉及情感与本能,甚至包括视觉交流与修辞学观点。
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论述分析法(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